close

中央活動區包括小陸傢嘴、外灘、人民廣場、徐傢匯等十幾個區域,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總部經濟、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創新創意、旅遊觀光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包括五角場等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金山濱海地區、崇明城橋地區2個核心鎮中心等,發展面向長三角和市域的綜合服務中心,兼顧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地區中心和社區中心主要承擔所在區域的公共服務。

強化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支撐。形成“一張網、多模式、全覆蓋、高集約”的軌道交通網絡,包括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三個層次各1000公裡,強化新城與主城區、兩場之間、新城與重點鎮之間的快速聯系,基本實現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適應綠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優化慢行交通。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灣為主、滬寧、滬杭為輔的物流通道佈局。

·建設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根據規劃,上海將建設高品質文化設施。推進黃浦江兩岸地區、蘇州河沿線地區等重大文化集聚區建設。優化高等教育設施功能佈局,每個新城、城市副中心至少有一所大學。推進市級體育設施功能佈局,預留高等級專項體育場館和訓練基地。打造高品質國際化的健康休閑、醫療服務和醫學科創中心,每個新城至少有一處三甲綜合醫院。

上海的城市性質

在區域層面,落實“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傢戰略,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推進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區域交通一體化,積極落實推動近滬地區(90分鐘通勤范圍),推動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創新合作模式,構建區域系統發展新機制,實施設施共享、交通互聯、文化共融、生態共保、區域共治。

責任編輯:張義凌

“上海2035”編制過程全面貫徹瞭“開門做規劃”的要求,構建瞭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把規劃編制過程作為探索城市治理方式轉變的過程。除政府部門外,共有百餘位國內外專傢、40多傢高校和科研機構團隊參與其中,還有2.67萬市民長期關註,1.9萬市民實際參與。

覺得文章不錯,那就點個贊吧↓↓↓

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全球城市發展,“上海2035”也致力於構建更加開放協調的發展格局,呈現“全球互聯、區域協同”的規劃視野。充分考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生活、生產、治理方式產生的深刻影響,在空間和功能佈局上予以積極應對。從更開闊的視野、更高的定位去研究上海未來城市發展的戰略框架,形成“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空間體系。

人口規模方面,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至2035年常駐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並作為長期調控目標。在常住人口基礎上,以實際服務人口需求進行公共資源配置,提高城市對服務人口的基本保障能力。城市住房養老、基礎教育、體育、綠地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常住人口需求為主。水、能源、安全、交通等設施需要滿足實際服務人口的需求,規劃考慮在常住人口基礎上預留20%以上的彈性。文化、醫療、教育、體育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需要滿足常住人口以及更大區域內人群的需求。

打造15分鐘生活圈,營造幸福宜居社區。包括: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社區,優化社區生活、就業和出行環境,建設TOD社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全時段運營的城市。提供覆蓋全年齡段的公共服務保障,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99%左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多渠道增加租賃性住房比重,至2035年,政府及機構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重約8-10%。提供人才公寓、國際化社區、適老性住宅等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住房需求。

在此基礎上,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滿足市民多元活動為宗旨,結合城鄉空間佈局,構建由主城區和郊區兩類地域,中央活動區(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和社區中心四個層次組成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

·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

進一步顯著改善環境質量。加大海洋、大氣、水、土壤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強陸源入海污染物控制,2035年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實現水(環境)功能區達標,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監測、修復和控制。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根據“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提升城市處置固廢垃圾的能力,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構建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水資源、能源供給安全,完善區域、市域供水格局;增加上海北部外來電源接受通道,推進分佈式能源建設。強化防災減災救援空間保障,提升城市信息安全水平,建立全球先進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完善以社區為單元的城市網格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的城市風險聯防聯控體系。

上海的城市目標願景

與市域空間格局相適應,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規劃體系。其中,主城區包括中心城和中心城周邊的寶山、閔行、虹橋、川沙4個主城片區。新城重點建設以區域重要功能廊道為依托、規劃人口規模在50萬以上的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5個新城。新市鎮突出統籌鎮區、街道、集鎮和周邊鄉村地區的作用,分為核心鎮、中心鎮、中心城周邊鎮和一般鎮協同發展。鄉村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功能,重點保護歷史文化特色村莊,適度保留資源環境較好、綜合評價較高的村莊。

在市域層面,構建“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控制中心城周邊區域蔓延,發揮新城、新市鎮縣人口和帶動地區發展的作用。

“一主、兩軸、四翼”,即:主城區以中心城為主體,沿黃浦江、延安路- 世紀大道兩條發展軸引導核心功能集聚,並強化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 個主城片區的支撐,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區。“多廊、多核、多圈”,即基於區域開放格局,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發展城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的城鎮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為錨固市域空間格局,統籌市域生態、農業和城鎮“三大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和文化保護控制線,形成“三大空間、四條紅線”的空間管控體系,確保城鎮空間不被突破,生態、文化空間不被侵占。

“上海2035”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作為一根紅線貫徹始終。記者從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瞭解到,“上海2035”在規劃編制方法上,發生瞭一些轉變。

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建設更開放的國際樞紐門戶。進一步提高上海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服務輻射能力,提升海港、空港、鐵路等國際門戶樞紐地位,增強區域交通廊道上的節點功能。規劃形成國際(含國傢級)樞紐-區域樞紐-城市樞紐的樞紐體系,建設浦東樞紐、虹橋樞紐和洋山深水港區國際級樞紐,進一步鞏固提升上海亞太地區門戶樞紐的地位。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聞公眾號

首先,由註重經濟導向,轉變為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上海2035”在目標定位上,更加關註“人”的需求,將在上海生活、工作、學習、旅遊等不同人群對於城市發展的願景,真正反映和具體落實到規劃中。在實施策略上,積極適應未來生活方式轉變趨勢,更加強調“社區”這一城市基本空間單元的建設,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組織緊湊復合的社區網絡,促進生活、就業、休閑相互融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剛剛,經過五年多醞釀籌備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上海2035”)正式發佈,它將引領上海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豪美科技X戰警GPS車隊管理系統|車隊監控系統|gps車隊監控系統|車輛監控系統|gps車輛監控系統

開門做規劃:創新、人文、生態之城

“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通過“創新、人文、生態”三個分目標,深化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內涵,充分體現創新對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引領,突顯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彰顯以人為本理念和城市特色魅力。

哪些“幹貨”尤其值得關註?

“開門做規劃”,為的是更好地體現全球發展趨勢與上海實際相結合,國傢戰略與公眾意願相統一;發揮好上海體制機制優勢,率先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規融合、多規合一;適應後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實現規劃理念、體系和方法上的轉變。

·建設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

未來的上海,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為核心,發展多樣化的創新空間,營造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環境,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通過提高國際金融功能影響力和國際貿易服務輻射能級,提升對全球經濟輻射能力。塑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體形象,打造國際時尚設計之都和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擴大國際文化影響力。著力保障先進制造業發展,鎖定一批承載國傢戰略功能,代表國內制造業最高水平的產業基地,產業基地內工業用地面積不少於150平方公裡。

空間體系:順應全球互聯、區域協同

營造更具吸引力的就業創業環境。優化就業崗位結構和佈局。疏解主城區就業崗位,促進多中心佈局,加強郊區城鎮的就業集聚度。推進產業園區轉型,打造配套完善、職住平衡的產業社區。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寬松靈活的產業發展空間,完善公共服務扶持政策。通過增加共有產權房、公共租賃房等手段,滿足青年群體的安居需求。

國傢歷史文化名城

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2035年的上海什麼樣?

?四條底線,探索超大城市轉型路徑

保護城市文化戰略資源,劃定文化保護控制線。逐級分類劃定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文化)景觀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三類文化保護控制線。其中,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文化)景觀中的保護范圍劃入紫線,實施最嚴格的文化保護政策。建立文化保護控制線的定期評估與更新機制,逐步增補保護對象。加強總體城市設計,形成“擁江面海、枕湖依島、河網交織、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

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構建高品質公共空間網絡。建設高效可達、網絡化、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增加廣場、公園等獨立占地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積極開放附屬公共開放空間。推進“通江達海”的藍網綠道建設,建成226條水綠交融的河道空間,形成總長度2000公裡左右的慢行休閑網絡,承載市民健身、休閑等功能。提升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內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加強對景觀要素的整體規劃。

規劃明確瞭——

新總規全文180頁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安全保障方面,加強水資源、能源和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保障,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能力,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空間保障和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應急響應能力和恢復能力。

上海將致力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產業和建築能耗,引導綠色交通出行,全面降低碳排放,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於2025年達到峰值,至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5%左右。應對海平面上升,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水系連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澇能力,增強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能力。

構建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形成“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3%左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以上。郊區以10片生態保育區和9條生態走廊為基底,推進生態林屏障建設,保護濱江沿海生態岸線和灘塗,推進國傢公園和郊野公園建設。主城區以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16條生態間隔帶為錨固,結合重要轉型地區新增若幹個100公頃以上的城市公園,加快實施10片中心城楔形綠地。

其次,在資源環境緊約束的背景下,“上海2035”轉變瞭規劃的思維方式,明確上海的城市發展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嚴守土地、人口、環境、安全四條底線,車隊管理系統gps|車隊管理系統gps推薦實現內涵發展和彈性適應,探索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轉型路徑,力爭成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拖板車衛星監控系統|拖板車車隊管理系統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土地資源方面,上海未來將嚴守建設用地總量的“天花板”,建設用地控制在3200平方公裡以內。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適度減少工業用地比重,增加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的比例,並重點通過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和功能適度混合來提升土地利用績效。同時,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控制土地供應時序,提高規劃的適應性,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點擊圖片先睹為快↓↓↓

劃重點!“上海2035”城市規劃全文公開,卓越的上海什麼樣?

生態環境方面,錨固城市生態基底,全面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用地隻增不減。加強生態空間的保育、修復和拓展,從城鄉一體和區域協同的角度加強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bx759tn97 的頭像
    pbx759tn97

    聖儒的網購推薦

    pbx759tn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